“后臣中进士进翰林院三年,暗中多番调查武王。有一次,臣有幸随翰林院大学士进宫参宴,宴上有刺客欲刺杀顺隆先帝,武王坐席位上纹丝不动,连射三枚暗器,射杀三名刺客。”
“臣偷偷离席,跟上抬走刺客尸体的宫人。并略施一计,将宫人中途支走,还暗中取走一名刺客脖颈上的暗器离开。”
“臣归家后,将射死刺客的暗器与家中存放多年的暗器仔细比较,确定一模一样。”
“臣自此便认定,屠杀南宫府满门的人,当真是武王。”
“可对方是位高权重的亲王,臣只是一个还未授官的庶吉士。加上昭齐先帝驾崩前,赐武王十块免死金牌,并有遗诏,除非武王犯谋逸大罪或弑母杀兄,其他罪责皆可功过相抵。要将他绳之以法,难于登天。”
“后臣任徽州缙云县七品县令,遗憾离京。回洛河镇接妻子和儿女时,臣从妻子口中得知,武王对臣全家有救命之恩。臣妻坚决不相信武王是灭南宫府满门的凶手,道臣差错了,让臣重查。”
“臣对自己之前的判断开始动摇,正如皇贵妃和臣妻所言,一个心思歹毒之人,应是不可能行如此侠义之事。”
“有了怀疑,臣便开始重新着手调查,后查到一件事,臣将之前的判断彻底推翻。”
“臣查到,当年随武王一起去徽州剿匪的,还有安信侯的嫡子安醇。”
“安信侯乃端太妃的嫡兄,端太妃对侄子安醇视若己出,几乎比对自己亲儿子武王还要好。在端太妃的强势下,武王拥有的一切,安醇几乎都能共享。”
“而当年武王奉昭齐先帝组建龙虎卫时,端太妃便命武王将安醇带在身边。”
“武王虽是亲王,但也是人子,端太妃之命,他不能不从,便给了安醇自由出入龙虎卫营的权利。”
“而在那期间,安醇也为武王提供了不少良策,为龙虎卫的建成加快了进程。”
“昭齐先帝大悦,赐安信侯府承袭制度改为‘世袭罔替’。”
“世人皆以为,只有武王能调遣龙虎卫,却不知在那期间,安醇暗中收买了近乎一半的龙虎卫。”
“而那一半龙虎卫,暗中为安醇和端太妃做了不少事。”
温庭宽说到这,情绪有极大波动。
“臣能确定,灭南宫府满门的,确实是龙虎卫,但是受安醇指使!”
“臣多番探查,几年过后都没查到安醇行凶的原因,便匿名给武王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明了龙虎卫被安醇收买之事,以及南宫府被灭门的种种。随信一起送去的,还有那两枚暗器。”
“后武王暗中派人调查了此事,应是确定了微臣所言为真。武王借着顺隆先帝欲抢走龙虎卫之事发动内讧,进行了一次大清洗。”
“武王的性子本就张扬无状,他借着各种由头将他确定没有叛变之人踢出龙虎卫。安醇原先并没有起疑。后等他反应过来之时,武王将剩余的龙虎卫一锅端了,死的死,残的残,龙虎卫因此解散。”
“而因那场变故,安醇废了一双腿。臣猜测,武王应是顾及端太妃,所以才没有要安醇的命。”
“那些伤残的龙虎卫暗地里为安醇做过不少事,微臣猜测他应该会灭口。便雇人提前带走了两个,并为他们伪造了死亡证据。”
“经臣拷问,一个死了,另一个招了不少安醇所做的恶事,灭南宫府满门便是其一,但他却并不知原因。”
温庭宽说到这看了眼皇上,跪下来磕头,涕泪纵横。
“南宫家为圣林医药世家,世代行善积德,从不作恶。会招来灭门之祸,怕是知道了权贵家的辛秘之事。还请皇上将安信侯府满门压入大牢,查明真相,以慰南宫府一百八十七口亡魂在天之灵。”
南宫紫云‘扑通’一声也跪在了晏时叙身前,重重磕头。
“还请皇上将安信侯府满门押入大牢,查明真相,以慰我南宫府一百八十七口亡魂在天之灵。”
温梨儿也期待的看着晏时叙。
晏时叙捏了捏她的手,传张司成进大厅,又看向苏暮扬。
“传朕旨意,此案交由大理寺负责,京兆尹府配合调查,传林大人和王大人进宫见朕。你们二人先带兵将安信侯府满门押入大牢,涉案之人不论什么身份,皆捉拿归案。”
“微臣遵旨。”
此案太过恶劣,张司成和苏暮扬不敢耽搁,匆匆离开。
晏时叙拦腰抱起温梨儿也大步离开苏府,并命南宫紫云一同进宫照顾温梨儿,直至温梨儿成功诞下皇嗣为止。
苏夫人见此,亲自去南宫紫云的院子,为她收拾了些东西,隔日清早就给送进了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