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就是血淋淋的掠夺。
美利坚掠夺欧洲,掠夺拉美,掠夺全球。
阿根廷从美利坚搞点羊毛也算不了什么,而且这些羊毛单独看起来也不算太高。
一年从美利坚搞几亿美金出来,看起来虽然很多,比起美利坚股市的规模,也就是毛毛雨。
圣赫塞团伙通过离岸金融和股市套利的美金,变成外资外汇,这些资金最终流入阿根廷半导体、精密机械这些高科技产业。
当然主要是三大资本的手法过于粗糙,留下了很多口子,让圣赫塞的团队不得不重新开始搞。
把势力分散到幕后和地下,方便资本输入阿根廷,也更加隐蔽。
只要不碰到那些大财团的蛋糕就行,就算真的搞起来,背后的阿根廷也不是吃素的。
未来的人类世界全部都是大集团的趋势,阿根廷目前也是如此,这是一个畸形的发展,但最初原始积累阶段,必须要这样做,为阿根廷的发展积累资本。
去年阿根廷整体就业人口规模达到了2700万。
宽松和平的发展环境,让阿根廷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阿根廷国营部门雇佣超过350万人,成为整个阿根廷社会的稳定器,背后代表了200多万个家庭,1500多万人的生计。
国营公司的员工,工资高,福利比较不错,缴纳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基本上都是全额的,含金量比起1000万私营公司还要高的多,和文官团体持平。
总体来看,国营大公司大多都是盈利,地方国营中小公司虽然盈利的规模不大,但稳定了就业,而且发展了地方工业。
国有部门构建了一个稳定的财政循环,从工资到全额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基建投资,最后到工业发展。
这种闭环在科尔多瓦等工业大省尤为明显,形成区域性经济生态。
内阁控制的大型国营公司数量增加不多,垄断性国营公司产值增长很大。
地方国营公司的数量增加过快,有失控的趋势,只是现在内阁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发展的落后地区。
国营公司数量从内阁刚上台的134家增长到超过6000多家,增长了40多倍,总资产数亿美金到150亿美金,年产值从几亿美金到100亿美金,建立规模庞大的国营工业体系。
如新圣胡安省1964年就新建42家国营企业,包括葡萄酒厂、水泥厂、纺织厂,但其中一半是亏损的,唯一的好处是增加了本地就业,推动了本土大型公司的发展。
6000多家国营公司中,只有不到1成的国营公司存在研发部门,大部分是低效重复建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很多地方为了减少财政税收收入上缴,把盈余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
内阁已经开始逐步减少补贴,迫使这些地方国企自谋生路,一些强势国企已经开始吞并弱小同行,建立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公司。
提升国企效率,避免财政崩溃是科恩内阁的主要工作。
还有税务改革也是重点,地方省的财政收入须要按经济发展增长,排挤发展水分,增加上缴,而不是固定的,好在圣赫塞本人威望不错,已经顺利推动。
这是建立更强大集权的重要步骤,也意味着这一轮改革终于进入了尾声。
国家资产委员会将会开始专业化运营150家核心国企,进行董事会专业化改造,让他们更加有效率,而非由内阁直接控制。
核心国企在保证内阁主导权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引入外资和财团资本。
核心的国企进行合并重组,建立国企交叉持股网络,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巨头。
每年亏损超100万美金,而且5年内仍然无法转为盈利的,应该予以出售或者进行重组甚至破产,基础服务性公司除外,如水务公司和公共交通公司。
当然,11家国营银行数量也有点多,内阁计划进行合并或者与盈利高的国营公司进行联营,比如国家石油公司就对控制银行有很大兴趣。
真正存在问题的并非内阁控制的国企,而是落后省的地方国企,比如查科省国企就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僵化,无法盈利,甚至严重亏损。
去年阿根廷地方国营水泥厂数量已经超过150家,玻璃工厂更多,达到160家,这些就应该进行合并重组,数量过多,还造成价格战,不利于提高效率。
建设发电厂,水泥工厂,化肥工厂,钢铁工厂,机械工厂,玻璃工厂,炼油工厂,啤酒工厂,烟草加工厂,化肥工厂,矿业开采工厂是地方省市最喜欢的,建设效果也非常好。
这些小工厂能更好的利用当地资源,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是得到了科恩内阁支持的。
小工厂可以让落后省市的经济情况可以得到改善,能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生产为主,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农业外的收入水平。
如果能形成一个为地方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好处还是很多的,比如增加就业。
就算是十个,甚至50个公司卷出一个优秀的,那么这笔买卖就不亏。
而在国营体系之外的还有更加庞大的村镇企业和集体企业,所以阿根廷经济规模增长很快,但也存在严重的浪费。
如果算上这种小工厂作坊,阿根廷国营工厂的数量可能再增加个2-3倍,达到2万家以上,但这些县一级以下的一般不会算作国营工厂,毕竟资金并不是来源于地方县政厅投资。
为了支援这些地方国营公司,拉潘帕省,布省,布市等老工业基地为这些地方工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淘汰的设备和国产化设备,也下放了不少人才资源。
总的来说,地方国营工厂缺乏合理的建设规划,存在重复建设,亏损严重,整体规模小和生产设备差,生产工艺落后成本高,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存在不少问题。
整体污染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国营企业依靠财政输血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也有好的情况,就比如经济发达的拉潘帕省的国企数量有点多,但这些国企竞争力又还不错,大部分国企已经市场化了。
发达地区盈利国企已经开始考虑试点员工持股,以增强他们的活力,竞争力不强的也准备出售掉。
阿根廷农业部门雇佣超过450万人,这是阿根廷的外汇支柱,仍然是创汇最大的外汇部门之一,产业链条也在逐渐延伸。
每年仍然可以为阿根廷创造10亿美金级别的外汇。
随着机械化的加速,450万人已经算得上是巅峰了,最近增加主要是主要自雇农民和家庭劳动力的增加,这是农村人口增加导致的。
长期季节性工人数量是没有增加太多的,还包括了机械操作员如拖拉机和收割机操作还有畜牧养殖人员等。
像开垦土地就包括清理荒地、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等初期土地准备工作,如果是本地农民合作社操作,就是农业雇工,但也有建筑公司进行兼职,就算进其他雇工。
其他还有农业基础设施维护,包括灌溉系统修建、围栏搭建、农用道路维护等。
阿根廷开垦土地相对谨慎,主要在降水量较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垦,而且大量使用肥田措施,使用有机肥,进行科学开垦,进行大豆花生与粮食作物轮作。
特别是有机肥的使用,目前已经在推动,一些化肥公司和生物化学公司在生产品质更好的有机肥,特别是生物有机肥的研发,生物有机肥是以动植物残体,比如动物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经过无害化处理、腐熟后添加特定功能微生物菌剂制成的肥料。
建设规模巨大的发酵车间,与大型牧场,养殖场建立合作,生产成本和价格比化肥低很多。
这种有机肥不仅可以抗虫害,还可以减少农药残留,让粮食果树更加高产,保持土壤肥力。
还有专业开采阿根廷丰富的泥煤和泥炭的肥料公司,主要就是阿根廷农业化肥,布兰卡生物化肥,以及南方的一些化肥公司,这些泥煤和泥炭热量燃烧值低,但可以用于制作有机肥料。
科恩内阁将土地作为社会福利,确保家庭和农民都能获得集体土地,并禁止土地流通到大公司和大企业,最多只能在一个个农业合作社流通,而国营部门掌握了一大批的国营土地,也可以进行经济和工业化建设。
目前阿根廷大部分农场都是家庭农场,持有的农田规模不算小了。
以前普通阿根廷农民最大的负担是租金,土地改革后,现在农民的土地成本极低,土地权属确定,让他们种地能赚到钱,农业税是开支大头。
合作社整合小农户土地,实现玉米和小麦的机械化种植,合作社持有土地,社员享有使用权,但不能私自出售。
农民们拥有资金后,可以对农村进行投资和改造,例如购买拖拉机和化肥去增加劳动产出,这些农民合作社不仅不拥有田地,也掌握了市场销售渠道,越来越富裕。
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阿根廷小农户和家庭农场对抗资本垄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模式。
内阁将潘帕斯草原76万平方公里中的6成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禁止进行非农化开发,保证基本粮食供应,特别是主粮供应。
非农化建设包括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就像布城的郊区,仍然有很多地方是基本农田。
同时通过新的《湿地保护法》限制草原边缘地带的过度开垦,保留15%植被作为生态缓冲区。
还有就是新查科省,辖区面积16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达到850万公顷,目前已经开垦了有600万公顷,这个面积几乎和新华夏的中原省差不多。
但就去年的粮食产量只有410万吨,比起拉潘帕省,圣菲省这些核心农业区的单产差距很大。
新查科省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年均降雨量1000-1300,加上巴拉圭河、贝尔梅霍河等河流,发展潜力巨大。
去年总人口也达到了310万的规模,比起刚合并的时增长了3倍左右,比起布省,仍然算得上是地广人稀。
查科地区的农村道路、仓储、物流运输比较落后,经常性的干旱和洪水影响产量,缺乏灌溉排水系统和用水管理的基础设施,雨季期间常遭受洪涝灾害,旱季也经常因为水利设施不够而缺水。
整体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于潘帕斯地区,按照农业部估计,未来粮食潜力在2000万吨以上。
这里养了差不多300万头牛,种植棉花,小麦,玉米,高粱,向日葵,还有新引入的大豆,甘蔗,水稻,水果有柑橘,橙子这些。
随着查科开发计划的稳步推进,目前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改善,旱灾和洪涝灾害减少,教育和医疗也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准。
因为土地改革,阿根廷农民不仅是统一民族党的铁票仓,还成为阿根廷工业化建设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整体消费需求不大,收入增加,加上对国家机构的信任,让村镇地区拥有强大的储蓄率,推动农业信贷银行,邮政储蓄所,农业信用社,以及其他参与农业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加上剪刀差策略,发行建设国债,每年内阁可以在阿根廷农村地区筹集15亿美金以上的资金。
阿根廷私营工业,加上村镇工厂和集体工厂,家庭作坊的工人在1000万规模,他们大多从事纺织业,服装业,食品加工,玩具制造等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模式主导,但也有像科恩财团旗下玛雅化工,雷顿汽车这样的技术型工业。
阿根廷九成的纺织厂还在用30年代英国和欧洲的二手,甚至好几手的设备,技术水平完全不行,只有头部纺织服装公司的设备好一些。
内阁推动采购日本的先进纺织机补贴,进行产业和设备升级。
雷顿汽车自主发动机已经开始投产,完全不输菲亚特600,尽管这已经落后,但证明了这个阿根廷最大汽车厂的技术实力。
小型服装公司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关税保护,只有头部企业开始进行深入技术研发。
主要的轻工品出口至拉美邻国和非洲,小部分欧美,面临巴西、墨西哥挤压,必须进行升级才可以。
科恩内阁推动的轻工业技术升级计划帮助这批私营公司获得升级优势,培育本土品牌。
一些牛仔裤和服装品牌已经成功打入美国中端市场,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有一批服装公司在欧洲卷出头了。
阿根廷已经计划每年继续降低关税,并引入更强的外资竞争者,技术好的外资工厂,需要雇佣7成以上本土员工,并可以3年免税,6年减半,技术稀缺性产业可以达到5年免税,10年减半。
吸引索尼,飞利浦等欧洲,美美利坚,日本电子电气集团在阿根廷开办工厂。
内阁将在交通港口比较不错的圣马丁,罗萨里奥,巴拉那,圣尼古拉斯,萨拉特,多雷戈,内科切阿,马德普拉塔,别德马,奥托市,布拉托,科罗拉多港,维多利亚,圣菲一共13个经济特别区建设。
如今阿根廷也算是财力比较丰厚,也是时候在一二线城市外,发展一些高端产业了。
13个特别区中,只有罗萨里奥,巴拉那,圣菲,圣马丁,奥托5个市强一点,五个城市只能算是二线城市
与拉普拉塔,布城,布兰卡三大一线城市有不小的差距。
拉普拉塔能成为仅次于两大城市的弱一线,工业发展和港口极为重要,而且也经历了区划扩大,五大二线城市和科尔多瓦这些城市有机会发展成和拉普拉塔这样的弱一线。
其他8个城市的规模都比较一般,可以算是阿根廷的三线城市。
这些地区都拥有不错的港口,可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西洋港口群建设,建立更多的港口出口加工区,推动巴拉那河工业走廊建设。
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下放外资审批权,外资项目落地不超过15天,
每个特别区聚焦1-2个核心产业,防止重复建设,放宽用工限制,企业所得税前5年全免,后5年减半,疏通巴拉那河-拉普拉塔河航道,保证五万吨级别的货轮可以直达圣菲市。
把这些家伙卷起来再说。
支持私营工业发展也是内阁的重点,特别是对优势私营公司的支持,包括技术设备采购,低利率的银行贷款,税收返点,出口退还等,鼓励他们做大做强。
比如阿根廷商业信贷银行推出三种贷款模式,技术升级贷款的利率最低,产能扩张的利率最高,发展出口品牌的贷款利率在中间位置。
只要公司真金白银砸钱搞创新,比如搞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这些研发钱不仅能正常抵扣要交的税,还能额外多抵掉1.2倍的税钱。
当然,拿补贴的企业必须承诺5年内效率赶超意大利同行,否则可能面临补贴退还,能够被补贴的公司都是有发展潜力的。
服务业就业规模700万,这部分包含了文官,政府雇员,士兵,还有各种商店,饭店,银行,教师等等。
服务业每年吸纳大量新增劳动力,是阿根廷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建筑业、矿业、非正规就业提供300万左右的就业,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让这部分雇佣的就业人口激增,包括路边小贩等。
阿根廷住房建设厅计划2年内在10个主要城市新建120万套住宅和公寓,保证中小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贫民窟改造。
从去年两大城市的110万套超级建设工程完工后,目前工人公寓建设逐渐转移到其他城市。
巅峰时期布兰卡的工地上拥有50万名建筑工人,大量的建设项目集中竣工,特别是一些长周期建设项目。
布城最多的时候也有40万名建筑工人,目前大量的技术工人向中小城市迁移,临时工转入其他行业。
有的则进入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大型建设工程行业,特别是三大水电站建设项目。
50座中大型发电厂,以及新的电网改造计划,特别是中大型水电站建设,总建设资金超过50亿美金。
可以吸纳超过40万名工人。
........
1964年北巴西人口高速增长,总人口已经恢复到5300多万,重新占据南马托格罗索州北部,加上圣保罗州的一些北部边境,国土面积752平方千米,划分为22个州和1个联邦区。
随着巴奥两国签署《全面和平协定》,北巴西慢慢进入和平建设期间,经济发展开始恢复。
最近10年北巴西移民阿根廷人口在200万。
在美利坚的支持下,1964年巴西经济规模达到158亿美金,整体恢复稳定。
而且人口还在加速增长,内战死的人其实不多,而且阿根廷不怎么引进北巴西的黑人混血移民。
主要失血的是奥格兰的白人,所以是双输。
以巴西的人口增速,重新追赶阿根廷并不成问题,况且北巴西的国土面积仍然足够大。
按巴西内阁规划,到1970年,巴西人口将增长到6500万左右,到1975年则可以增长到8000万左右,和分裂前的巴西差不多。
推行和阿根廷一样的人口政策,巴西版光荣母亲计划实施,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生育合作社,几个家庭组成合作社共同抚养子女。
国家补贴住房和粮食,集体抚养新生儿,部分村庄直接进入原始社会模式。
亚马逊和巴西高原开发计划也加快,粮食产量已经恢复到正常人口需求。
主教会和福音派联合推行生育即爱国运动,单身税正式推行,造成结婚率和生育率暴涨,弥补了分裂后的人口损失。
南部的奥格兰共和国,巴拉圭,乌拉圭,甚至玻利维亚也被迫加入这场人口战争。
奥格兰推出人口复兴计划,乌拉圭国家分配配偶计划,25岁没结婚的人就进行强制配对,巴拉圭征兵制绑定生育,玻利维亚土著生育补贴。
其中玻利维亚的生育补贴计划是推动玻利维亚分裂,东部南部省份要求并入阿根廷的一部分计划,每多生1个小孩就奖励1公顷土地。
圣克鲁斯省和周边省份已经有民间组织开始自发要求并入阿根廷了。
目前玻利维亚总人口在370万,最近10年移民阿根廷人口在75万。
乌拉圭的强制婚配计划也是一步臭棋,由一些地位高的乌拉圭奸细推动,引发精英外逃到阿根廷,堪称精英灭绝计划。
但普通人生育率确实大量增加,甚至出现了配偶黑市。
目前乌拉圭人口250万,最近10年移民阿根廷人口在70万。
巴拉圭则比较正常,因为巴拉圭建国后一直在进行人口增殖的活动,已经十分成熟,经验丰富。
生4胎免兵役,生5胎奖励土地,但也让人口贫困率增加,成为阿根廷廉价劳动力来源,目前巴拉圭总人口在190万左右,最近10年时间有30-40万巴拉圭人移民阿根廷,同时还有20万规模的国际劳工。
巴拉圭也是阿根廷合并计划最难啃的硬骨头,据可靠统计,巴拉圭目前平均每位女性生育6.8胎,人口出生率从1960年的4.24%增长到6.51%。
在巴拉圭民间,曾有一个小道但也许真实的消息,在10多年前,有一个巴拉圭士兵曾在一个晚上同时让6名妇女受孕。
高居南美洲第一位,而且阿根廷的廉价药品和儿童疫苗大量倾销进入巴拉圭,导致当地死亡率极速下降。
廉价青霉素使婴儿死亡率降低,但平均智商却下降不少。
奥格兰禁止混血通婚,鼓励德裔和意裔回归,经济发展增速反倒降低,不得不迭代到新版本的计划,试图保持白人主导基因,建立国家托儿所,多孩免税,发行婴儿国债,吸引更多国家的白人移民。
目前奥格兰总人口3200万,最近10年移民阿根廷人口在400万左右。
南部三洲和圣保罗州的重化工业基地的失去,曾让北巴西面临严重的就业危机。
失去了工业化心脏的巴西,GDP直接腰斩,损失全国65%的汽车,80%的钢铁,90%的石化产能,50%的纺织产能。
只能走轻工业救国,短期内无力再投资重化工业,暂时放弃高端行业,如航空工业,精密化工和汽车,以及核工业,利用人口红利发展。
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工业体系?这是巴西新一届军阀内阁需要考虑的问题。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几乎陷入倒闭状态,大量人才流失到阿根廷,成为阿根廷神鹰喷气式飞机计划的一部分。
巴西总统府不得不投资轻工业,以此稳定就业,同时全面向美利坚靠拢。
巴西分裂后,从双引擎变成单引擎后,巴西并没有把都城搬回里约热内卢,反而更加看重巴西利亚,重新打造另一个经济引擎-萨尔瓦多,副引擎维多利亚市。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复制圣保罗工业带,建立萨尔瓦多自贸区,到维多利亚深水港,再到里约热内卢的沿海经济走廊。
巴西总统府也在进行有力的变革,这群人毕竟是巴西最聪明的家伙,只是奥格兰背后站了一个史上最强的阿根廷。
强制合并12家国营纺织厂成立亚马逊工业集团,扶持国内服装纺织工业发展。
巴西内阁重组了巴西石油,巴西军工集团,巴西铁路,巴西电力,巴西矿业,巴西汽车和巴西钢铁,巴西化工等国营集团。
米纳斯吉拉斯州,这个北巴西第一大工业州,仅次于圣保罗州的州,成为巴西内阁的发展重心。
巴西钢铁公司将利用美利坚钢铁公司的技术,在这里建设3个百万吨级炼钢厂。
巴西计划重新打造一套基础工业链,并与奥格兰谈判,希望能交换战俘,换一些圣保罗工业家族重新回归北巴西,弥补人才困境。
合并三家北巴西的小银行,组建巴西联邦银行,巴西帝国银行,巴西工业投资银行,集中全国存款,贷款给这些大型国营集团。
秘密进行国家托拉斯复兴计划,放弃与阿根廷正面对抗,专注低端通吃战略,包括购买苏联淘汰炼钢设备,允许美军使用累西腓海军基地,以此换取美利坚的军事援助,经济援助和技术设备。
巴西打算复制二战策略,出兵越南,以此换取更多美援和美利坚市场,弥补国内发展不足。
外资的大量涌入也给巴西带来许多严重问题,如国民经济重要部门被垄断,外国投资者干预本国内政,这就是暂时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北巴西没有了圣保罗,但他们可以发明一个新巴西。
但很快,一件事打破了巴西人的幻想。
......
1965年6月6日,阿根廷,奥格兰,玻利维亚,乌拉圭,巴拉圭五国宣布在蒙德维的亚签订《巴拉那河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拉那盟约。
最近几年在一些神秘势力的推动下,南椎体各国都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来自美利坚,有的来自巴西,有的来自阿根廷,有的来自军事政权的昏招。
这让南椎体各国希望联合起来,对抗巴西和美利坚的联盟。
猎鹰局在这几个国家吹风多年,扶持把控了文官机构,加上地下势力的推动,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四国加入阿根廷阵营,即将开启新的时代,阿根廷也付出最大努力,拉拢四个国家,特别是化解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的仇恨。
就如同当初的德意志帝国建立一样,奥地利被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
巴拉那联盟也排除了北巴西,阿根廷选择了小南锥体方案。
当时的普鲁士放弃吞并奥地利的重要考量是防止法国、俄国介入,而巴拉那联盟的规模控制也可降低美利坚直接干预的风险。
五国总统均出席了会议,在会议中,阿根廷作为主要发起者,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口号。
五国在煤炭和铁矿开采,各国钢铁厂建设是主要资金提供者,作为区域内相对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试图通过整合巴拉那河流域的煤炭、铁矿资源,电力和钢铁产能,推动区域自给自足。